平鳞钝头蛇

Pareas boulengeri   Angel
   

  226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前额鳞入眶,没有眶前鳞,颊鳞入眶甚多,背鳞平滑无棱。
描述依据标本 四川彭县1雄、古蔺2雄1雌、汶川1雌,云南西双版纳1雌,贵州1雌、贵阳、印江各2雌、雷山1雌,安徽霍山1雄,江苏、浙江宁波及福建崇安各1雌。共4雄12雌。
形态描述 头较大,吻端宽钝,头颈区分明显,躯干略侧扁。全长雄蛇(380+110) mm,雌蛇(488+122) mm。背面浅棕黄色,其上有由黑点缀连成的横纹,腹面颜色浅淡,头背面自眶上鳞有一黑线纹,延伸至头后与由顶鳞起始向后延伸的黑线相会合呈粗黑线,而后断断续续;头侧有一黑色细线纹,从眼后到口角。吻鳞宽与高略相等,从背面能见到它的上缘;鼻间鳞宽胜于长;前额鳞宽度超过长度,外侧与颊鳞相接,向后入眶甚多;额鳞长度大于宽度;鼻鳞大,鼻孔位于单枚鼻鳞中央;颊鳞1枚,长大于宽,后端入眶,没有眶前鳞,或个别一侧有眶前鳞一枚。眼大,瞳孔纵置,椭圆形,眼径远大于从它到口缘的距离。眶下鳞与眶后鳞愈合。颞鳞2+3,个别1+2;上唇鳞7或8,不入眶,由前向后依次增大,最后一枚最长;下唇鳞8,少数一侧为7或9,前4枚切前颔片,个别一侧为5或3枚;颔片3对,交错排列,第1对长大于宽,第2对宽大于长,第3对长宽约相等;背鳞平滑,通身15行,脊鳞不扩大,腹鳞雄蛇4号177-181枚,平均178.5,雌蛇12号,176-187,平均180.1;尾下鳞双行雄蛇4号65-75,平均71.5对,雌蛇12号,62-77,平均67. 2对;肛鳞完整。
上颔齿每侧4-5枚,贵阳一号为6。
雄蛇半阴茎伸达第14枚尾下鳞,在第4尾下鳞处分叉。
文献记载:伍律等(1985: 108)记一幼蛇上唇鳞右侧为9,一雌下唇鳞为10,有的一侧具一眶前鳞,有的前颞鳞一侧为3,后颗鳞一侧为2或4,上颔齿一侧为3枚。

生物学

生活于山区林间,以蜗牛、蛞蝓为食,卵生,剖视5月中旬采于四川汶川一雌性成蛇怀卵5枚,左2右3。伍律(1985: 109)记输卵管内含卵6-7枚。
垂直分布:313(贵州赤水)-1360 m(贵州毕节)。

生境信息

生活于山区林间,以蜗牛、蛞蝓为食,卵生,剖视5月中旬采于四川汶川一雌性成蛇怀卵5枚,左2右3。伍律(1985: 109)记输卵管内含卵6-7枚。


海拔范围
国内分布

江苏、浙江(宁波)、安徽(休宁、歙县、太平、霍山)、福建(崇安)、江西(九江、庐山)、广东、广西(全州)、四川(彭县、安县、古蔺、万县、汶川)、贵州(贵阳、绥阳、赤水、务川、湄潭、仁怀、德江、松桃、江口、印江、毕节、清镇、雷山、贵定、龙里)、云南(西双版纳)、陕西(宁强)、甘肃(文县)